本報訊(記者馮宇)11月15—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北京外國語大學、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三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知識建構與學術成長——以澳門學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高翔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韓震教授,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博士,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郝雨凡教授,以及來自葡萄牙、義大利、德國、俄羅斯、中國內地及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長期從事澳門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從不同層面就澳門學學科建設與學術成長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張西平教授主持。
“澳門學既是一門年輕的學問,又是一門迅速成長的學問。”高翔在致辭中指出,澳門學的發展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學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舉凡一門獨立的學科,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它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物件,二是它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理論體系。自20世紀80年代澳門一批學者提出建立“澳門學”的設想以來,澳門及世界各地從事澳門問題研究的學者,積極投入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澳門歷史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之中,取得了一大批厚重的學術成果,為澳門學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必要而堅實的文獻基礎。然而,對文獻的扎實研究、對歷史的詳盡描述,並不等於也無法取代理論體系的建設。所謂“理論體系”,就是要在穩步推進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建構系統化、普遍性的知識體系,將本土性知識提升至全球性知識的理論高度,為人類知識的增長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澳門學的研究,需要超越澳門問題本身,將澳門問題放置於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予以考察,以全球人文關懷的理論自覺性揭示澳門問題的普遍性意義。
韓震在致辭中強調,澳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人類文明的足跡,東西方文化在這裡融合共存,風貌獨特。澳門學研究就是通過對澳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的探索,進一步揭示澳門文化在人類文明接觸、交匯與融合過程中的內涵與價值。澳門在歷史上曾一度是中國與西方各國交往的樞紐,這使澳門學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多種西方語言的資料,挖掘、整理和研究西文文獻,是發展澳門學的最基礎工作。
吳志良在致辭中表示,澳門學的學科建設和討論今後應集中於兩個方向:一個是確定學術規範的具體內容和技術操作,這涉及學術本體與認識論的確定問題;另一個是探索“澳門模式”的宏觀特徵和微觀內容,這是研究課題的取捨問題,也是其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
郝雨凡認為,澳門學的創建和發展,是一個漫長與艱難的過程,需要所有研究澳門、研究社會科學、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國學者共同努力。同時,澳門學的成長,需要借鑒東方學、敦煌學以及徽學等一切新興學科的成功經驗,在全球學術田野中汲取有益的養分。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阿祥認為,澳門學屬於地域學範疇,澳門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可以參考和借鑒地域學(如徽學)的一般特點與做法,從中國歷史與澳門的具體發展特徵中搭建與展開架構。
前兩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於2010年、2011年在中國澳門和葡萄牙里斯本舉行。
轉載自2012年1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