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澳門和全球化──過去與現在”國際研討會 於里斯本順利召開
20/10/2013

由本會與葡萄牙教育暨科學部屬下澳門科學文化中心合辦的“中國、澳門和全球化──過去與現在”國際研討會,已於2013年10月14日至16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隆重舉行。是次研討會主要圍繞澳門及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演變與發展進程、澳門在歷史上所擔任全球化的角色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會議的開幕式於10月14日上午十時在里斯本澳門科學文化中心舉行,澳門科學文化中心主任Luís Filipe Barreto及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主持儀式並致開幕辭。其他與會者包括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研究主任Philippe Beaujard、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研究所教授普塔克、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Willy Vande Walle、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夏伯嘉、美國太平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現代語言文學系教授Arturo Giráldez、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教授Ugo Baldini、里斯本大學文學院教授Elisabetta Colla及地理研究中心教授Alfredo Gomes Dias等多位著名歷史學者,本會亦組織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楊宜音、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錢江以及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何偉傑四位專家學者參會。


Luís Filipe Barreto在致辭時介紹了澳門科學文化中心的職能以及主要的研究與出版項目,認為與本會合作的出版物內容豐富,涵蓋了社會科學、中歐關係以及澳門研究等多個領域,希望在雙方良好的合作基礎上,加強日後的交流與開展更多元的合作模式。


吳志良主席致辭時表示,全球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早期國與國之間進行的貿易往來。中國在古絲綢之路沿線進行的貿易活動,以及其後於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的海上版圖的擴張,促使了中國參與了全球化的進程。他指出研討會旨在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及澳門在全球化所起的歷史作用,希望與會者多關注澳門,澳門可作為研究歷史和全球化的出發點,在步入國際軌道的今天,“澳門模式”在本土文化建設中,以其自身特色及傳統的優勢,加速了與全球化的接軌與協調發展,促使人類在紛亂的時代尋找路徑。事實上,澳門回歸後角色沒被淡化,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其獨特的社會和文化身份,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溝通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研討會廣納各方的意見,將有助加強和促進文明間的理解和對話。


在一連三天的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澳門、香港、葡萄牙、德國、意大利以及比利時等地的20多位學者,就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和澳門的過去與現在等議題進行了討論。透過不同時間和地域的案例研究,以跨學科的視覺探討與全球化相關的課題。是次研討會討論的內容全面,其中與澳門相關的論文包括“澳門、中國和葡語國家”、“全球澳門:十六至十七世紀”、“全球澳門:十九至二十世紀”、“早期澳門和廣東的傳譯員和買辦”、“十六世紀的澳門和日本”以及“‘東方的卡薩布蘭卡’:二戰期間的澳門”等等。研討會吸引了百多位學者及學生出席,會場座無虛席,討論氣氛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