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向廣大觀眾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澳門基金會將於11月8日晚上七時假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舉行“國粹港澳校園行”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之“中國木偶戲藝術表演專場”,門票將在廣星傳訊三間門巿免費派發。
“中國木偶戲藝術表演專場”由澳門基金會、福建省文化廳、上海文化聯誼會和香港聯藝機構有限公司主辦,由泉州木偶劇團、漳州木偶劇團、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進行演出,文化部港澳台辦特別支持,希望通過木偶戲演出,使澳門青少年及市民感受木偶藝術的魅力,增加觀眾對祖國文化的認識,提升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範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
本次“國粹港澳校園行-中國木偶戲藝術表演專場”將為澳門市民帶來提線木偶、掌中木偶及杖頭木偶的表演,提線木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我國木偶戲中歷史最長的稀有劇種。中國的木偶藝術以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最為盛行,尤其泉州的木偶藝術更是久負盛名。
掌中木偶又稱布袋戲,福建漳州的布袋木偶戲是一朵奇葩。從宋朝開始,布袋木偶戲已經生存了上千年,它以淳樸的藝術風格,靈巧的操縱技藝,生動的木偶造型,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布袋木偶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縫製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的,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杖頭木偶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杆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佈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中國木偶戲藝術表演專場” 將於11月8日晚上七時在台山新世界商業中心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演出,主辦單位將預留600張門票,由11月3日起於澳門廣星傳訊三間門巿(荷蘭園門巿、高士德門巿及台山門巿)向巿民免費派發,每人限取兩張,門票數量有限,派完即止。如欲查詢詳情,請聯絡澳門基金會教科文中心鄧先生或梁小姐,電話:28727066,傳真:28727057。電郵:unesco_info@fm.org.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