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濠江日報2015/12/16
粵澳兩地由去年底起實現24小時通關,兩地生活融合的新常態已有目共睹。法律是依法行政的前提,粵澳兩個不同的法域在法律問題上的探討合作,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成效高低、效益大小的關鍵,故始終是各方要面對的議題。為促進粵澳兩個不同法域的法律信息、學術交流及加強法律專業聯繫,同時探索澳門特區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下的新時期的法律適應問題。由澳門法學研究生協會主辦,廣東涉外投資法律學會協辦的第五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與澳門特區法律問題前瞻”研討會,2015年12月6日至8日在本澳舉行。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廣州暨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上海海關學院、廣州金融學院、深圳大學、澳門法學研究生協會、廣東涉外投資法律學會、本地大學法學院等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出席並發表了學術論文,圍繞《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與澳門特區法律的相關專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並以橫琴新區、廣東自貿區與澳門特區的法律差異為切入點,考察了澳門特區在「一帶一路」的法律地位,更專門比較了兩地行政法、刑法、民商執法、仲裁法、經濟法等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衝突與解決,同時進一步探討了粵澳兩地的律師業實務合作與法律專業服務諮詢等法律實踐問題。
會前,澳門特區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檢察院檢察長葉迅生專程與主協辦單位主要人員共晉工作早餐,直接了解研討會詳情,同時關心籌備經過。兩位法界菁英勉勵大家將這個有鮮明主題和深層意義的法學專業研討會繼續辦下去,而且要不斷擴大社會影響,發揮積極作用。
澳門法學研究生協會會長尹德明、理事長趙慧英、副理事長譚炳銓;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王志華教授、劉兆興教授、張少瑜教授;廣東涉外投資法律學會常務副會長程信和教授;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法學部研究生導師韋華騰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張彤教授、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陶廣峰教授、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法學部陳文椿教授、法學部主任吳育珊副教授、副主任馬俊軍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叢立先教授、李曉輝副教授、姚琦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永忠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法學院梁玉霞教授、李莉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行政與法律學院張紅梅講師;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法律系主任江德平副教授、副主任魏波副教授;上海海關學院法律系主任王麗英副教授;深圳大學法學院宋為民副教授;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法律系劉珺、馬麗莉、方劍、黃毓毅等專職講師;廣東涉外投資法律學會常務理事梁赤、許慧敏、楊端、歐潔梅、黃樺等資深執業律師;王邁朗、楊娟、范慧雲、王文佳、賀文煒、郭經緯、馬文心等二十多位法學碩博研究生,及澳門法學研究生協會伍銨娜、許鳳娟、蔡智達、趙志雄、翁璟等法學工作者參加了研討會。
其他與會學者提交了:“粵澳兩地跨境法律服務合作展望”、“廣東自貿區走私犯罪若干問題研究——以粵澳合作打擊走私為視角”、“自貿區的金融創新立法與澳門投資新機遇”、“我國內地和澳門特區商事仲裁立法比較研究”、“粵澳法官制度比較研究”、“澳門在‘一帶一路’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探析”、“粵澳合作框架下法律諮詢服務合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澳門食品安全法:立法、亮點與完善”、“澳門消費者保護法的修改與完善”、“澳門刑法文化變遷及其特色”、“深澳‘個人信息政府利用與保護’法制研究”、“澳門利用橫琴周邊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及“廣東彩票業與澳門博彩業區域合作法律機制初探”等近30篇論文,同時圍繞研討會主題並結合實務經驗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認真的交流。建議澳門特區政府具權限機關宜主動加強研究相關法律問題,完備法律工具,既要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亦要尋求解決不同法域的各種法律矛盾與衝突的方法。
澳門法學研究生協會會長尹德明在總結會議時認為:《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為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建設“一中心一平台”、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粵澳法律專業合作、不同法域的多方融合等方面提供了堅實的法制基礎和發展方向。兩地的法律人才加強學術交流與專業互動,特別是通過比較粵澳兩地不同法系及法源,將在法律學術層面以至法律技術操作上均有助於貫徹粵澳合作的戰略主張,因此,兩地法律人應繼續努力,加強合作。澳門回歸祖國16年,但法律話語權仍未回歸,《基本法》的正式語文規定仍未貫徹,實在令人遺憾。本地法律人應該認真思考這問題,主動承擔實現法律話語權回歸的責任。
這次學術研討會由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區政府法務局法務公庫及澳門霍英東基金會支持部分經費。
相關連結:http://www.houkongdaily.com/20151216-A4-1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