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中國航天基金會合辦,學聯、中華聯誼會協辦“2013年澳門大學生酒泉航天科技交流團”已於7月29日圓滿結束。交流團成員共100名,89名為本澳及台灣大學生,由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副理事長黃俊傑擔任團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台務部副部長張萬明、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黎振強、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助理秘書長林翠倩、臺灣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荃等擔任團顧問。
交流團於7月22日啟程,一連八天的旅程,不僅令團員認識了國情,還更瞭解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背後的偉大航天人精神。行程中,交流團遊歷了古絲綢之路重鎮,途中穿越沙漠、橫過綠洲,在茫茫戈壁中經歷沙塵暴、遇上難得一見的降雨,先後到訪蘭州、敦煌、嘉峪關、張掖等地,並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學習。通過此次的交流活動,團員充分感受中國大西北的風土人情。交流團亦讓團員們在八日的行程中,從互不相識到慢慢建立起友誼。
在參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行程中,中國航天基金會宣傳部長申行運以“十年一劍,飛天夢圓”為題,向團員介紹載人航天概況。團員就太空授課未來的發展、航天員的選拔等踴躍發問。團員皆認為能參與講座意義非凡,進一步了解祖國航天科技最新發展,獲益良多。為讓團員感受航天夢,歷屆航天科技交流團都讓學生親手製作火箭模型並發射,象徵放飛希望和夢想。有團員表示,透過火箭模型製作,更能體會神舟飛船升空的困難。過去不少火箭在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完成創舉,殊不簡單。
此外,交流團還參觀了問天閣、中心歷史展覽館及載人航天發射場。團員專心聆聽導賞員的講解,並主動發問,對航天發展歷程有更深刻而透切的了解。其後交流團一行還參觀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及矗立在戈壁灘中的巨型火箭發射塔,團員皆表示大開眼界,機會難得。有團員表示,參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難忘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進度決定質量”的標語。祖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但航天人員沒為追趕進度,忽視質量和安全,反而更專注於技術層面的提升,發射成功率極高,迎頭趕上其他國家,成為航天大國。
台灣團員學生指出,對中華文化甚感興趣,連日來參觀了嘉峪關、懸臂長城等極具特色的文物,親身見證歷史的痕跡,感觸良多。
行程還安排了團員與蘭州大學師生進行交流。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鄭炳林以“敦煌與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為題,透過系列歷史文獻,深入淺出地介紹絲綢之路的開啟時間、文化藝術價值及古代地理觀念等。他稱,絲綢之路歷史源遠流長,不僅是古代亞歐的商貿大道,還促進各國與我國間的往來,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隨後由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王育華向學生介紹了蘭州大學的百年歷史、科研成果等,並由該校學生引領團員參觀蘭州大學圖書館、教學樓、體育館等校內設施,感受古色古香的校園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