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天的“魯迅與漢語新文學”研討會圓滿閉幕
28/11/2011

  為紀念著名文學家魯迅誕辰一百三十周年與逝世七十五周年,由本會、北京魯迅博物館主辦,澳門大學、中國魯迅研究會協辦的“魯迅與漢語新文學”研討會,已於11月23日及24日一連兩日在澳門順利舉行,邀來近四十位來自美國、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內地、台灣和本澳的文學研究者相聚澳門,各擬專題互相交流,共同緬懷魯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貢獻,以及推動魯迅與漢語新文學的研究發展。


  研討會開幕式已於23日上午九時半在澳門大學圖書館第二演講廳隆重舉行,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代表區榮智、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代表黃文輝、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澳門博物館館長陳迎憲、澳門大學教務長彭執中、澳門日報總經理溫能漢、研討會主題發言嘉賓代表孫玉石等主禮。


  區榮智委員為開幕式致辭時表示,魯迅是華人以至世界公認的現代中國重要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其筆下的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和翻譯作品,無不滲透著知識份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坦率和真誠的風骨。“魯迅文學”大力推動了中國文化向前發展、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更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他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學研究者蒞臨澳門,期望是次研討會在本澳舉辦能取得豐碩成果,為國際的魯迅與漢語新文學研究帶來新的探索與開拓,透過文學來促進世界各地的華人情感連繫。


  黃喬生副館長致辭稱,魯迅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學影響深遠,不但是大眾研究中國文學及社會不能迴避的話題,更是完善新文化取之不盡的源泉。魯迅的體驗及其文化遺產,將啟發大眾在建設漢語新文學的道路上,繼往開來、不斷創新。彈丸之地的澳門交匯融合中外文化,在中國現代史、新舊文化演變等方面有獨特經歷,更能體會魯迅所經歷的思想碰撞,因此研討會在澳門舉行更具拓荒性意義。


  一連兩天舉行的研討會成果豐碩,共24位學者發表學術論文,共同以確立魯迅研究的學術原則出發,重點討論魯迅與漢語新文學的關係。“漢語新文學”概念的提出,改變了過去華文文學的界定標準。由於歷史原因,現代漢語文學的區域化情況特別明顯,各地華文文學均受到當地社會的特殊生態所影響,有著本身不可駕馭的獨特性。現代漢語畢竟是連結當今各地華文文學的紐帶,而倡導以現代漢語寫作的魯迅,更可被視為“漢語新文學”的鼻祖之一。“魯迅文學”對“漢語新文學”的影響,尤其在社會生態日趨複雜的今天,確實不容忽視。是次研討會討論的內容深入,以嶄新的視角探視漢語文學的前途,為本澳文學界注入新的養分,穩固了日後漢語文學發展的基石,也有助現代社會繼續發揚魯迅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指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