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收穫
經過一星期緊湊、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後,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2011)終於在上月澳門回歸紀念日圓滿結束了。
在戲劇節結束前一天的四地代表會議上,有代表以十六個字對本屆戲劇節作出評價:“領導有方、組織嚴密、接待周到、十分滿意。”也有代表直言,在一年前聽到澳門可能放棄主辦,正打算尋求接辦城市之際,其後又接到澳門終於答允主辦,在這反覆變化的過程中,其實大家都擔心澳門能否順利完成主辦的工作。但至今為止,在整個戲劇節的組織上,無論是演出、研討會、交通、食宿接待等各項安排,都做到細緻嚴謹,一絲不苟,所有工作人員都令客人有一種貼心的感覺,所有參與的人亦因此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雖然獲得代表們的高度讚賞,但各籌委會成員並沒有飄飄然的感覺,在戲劇節結束後,便馬上進行檢討,把有問題的地方記錄下來,準備交給下一屆主辦城市參考,以使戲劇節能越辦越好。
在戲劇節舉辦的一周內,共進行了九台十五場話劇演出,並在十九場研討會中發表了四十一篇論文;每台戲演出後均設觀劇座談,讓專家學者們與表演者及觀衆分享心得;每篇論文發表後都進行討論,有些討論還頗為激烈。整個戲劇節共需接待外來的嘉賓、專家、學者一百多位,這個數字還未包括演出劇團的人數。此外,尚要組織開幕、閉幕禮;負責所有客人來澳的接送,安排本地嘉賓及戲劇團體的接待等。所以,在戲劇節舉行前後的十天時間裏,大家的工作都可用“廢寢忘餐”四字形容。現在獲得與會代表們的肯定,各工作人員感到極大的安慰,大家都感到這些辛苦的付出確實有價值。
在本屆戲劇節中,本澳劇團共演出五台話劇,包括在文化中心小劇院演出的《七十三家半房客》及《天琴傳說》,在崗頂劇院演出的《青春禁忌遊戲》,以及屬於黑盒劇場的《在雨和霧之間》和《十年》。這五台話劇不但在內容、演出形式各有不同的風格,甚至演出場地亦各具特色。無論在劇本、導演、演員甚至佈景、燈光、音響等各方面,各專家學者都給予極高評價,他們不但對澳門的話劇水平刮目相看,簡直就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不過,我認為本屆華文戲劇節最大的收穫,是把本澳劇壇的力量凝聚起來,所有參與者都同心協力地把戲劇節打造好;其次是作出了一個官民合作的最佳示範:官方的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在財政資源上大力支持;而民間的華文戲劇學會則全力以赴,動員了一切可用的民間力量。最重要的關鍵是大家互相信任,執行者才能抛開顧慮,全情投入,這是本屆華文戲劇節獲得美滿成果的主要原因。
沈榮根
轉載自2012年1月12日澳門日報第D03版: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