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
09/10/2012

淺議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

翰 情


    澳門基金會早從1998年敎科文中心開幕始已經為本地畫家陸續舉辦個人畫展,敬愛前輩,扶植新人。自2011年起,又推出名為“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迄今將近一年,成效甚喜人。此計劃的對象主要近三十年以來在澳門從事中國書畫、西方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門類的作者的展覽會,以及出版其個人畫集。據悉,這一頗具立體性、致力褒揚澳門藝術的計劃是一個長期規劃,如主事者在《澳門藝術家叢書·總序》所云:“本叢書之編輯出版……冀窮十年之力,為默默耕耘的澳門藝術家們塑造一組栩栩如生的群像,也將澳門城市的靈性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內在面貌,而美術又是文化的表徵之一。一個地區的美術水平如何?並不在於它有多少個外來的展覽,而是當地藝術家的創造能力,以及市民的藝術素養。這計劃已完成了陳繼春、陳頌聲、孫蔣濤、陳加遜、蔡樹榮、李瑞祥、譚可文、李公劍、王惠群及鄔錫華等十人的展覽與個人作品集的出版。有中國畫、油畫,有書法、有篆刻,有水彩,亦有攝影,有學院派,也有自學成才者,還有幾十位藝術家正在密鑼緊鼓地準備之中。如此系統性和長期性的藝術推廣活動,可能是中華地區的創舉,坊間反應正面,鄰近地區的同道亦為此計劃喝采不已;儘管不知是否有後來者,但的確已是空前。


    澳門近二十年來的畫壇中,也注重籌辦美術展覽,以畫會為單位的聯展幾乎是一年一會,而來自內地或海外的個展也不少,並且多出有場刋。此舉可以引進外地的新美術思潮,可能在審美觀念或表現手法上對當地藝術家有刺激。然而,藝術創作基本上是一個人獨自完成的活動,同時亦需透過觀賞藝術家一系列的作品,才能予人對其風格轉變、又或是藝術追求有所了解,對其藝術特徵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很明顯,“會員作品集”無法全面展示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而官方出版畫家個人作品集又是鳳毛麟角;同時,從藝二、三十年且獲本地或外地奬項的畫家,至今尙未舉行過個人展覽的亦不在少數。緣於此,“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確實具有相當大的意義,更積極推動畫家思考和創作。徐悲鴻曾誌為愈有民族性,則愈有世界性。紮根於澳門,定期展出澳門藝術家的作品,有利於觀摩與交流,且透過藝術愛好者或觀衆的批評,對藝術家亦有鼓勵與督促的作用,從而再造藝術氛圍,為提高市民的藝術鑑賞能力添磚加瓦。


    昔日邑縣的修誌行為,又或是內地有的文化大省重金徵求有關其地域的人文硏究成果,並全國出版發行,文化推廣與文化積累同步進行;書無疑是比人長命,而後來者要回眸過去的文化影像,又或是鉤勒某一特定時期的文化面貌,甚至是文化成就時,書籍就是一個重要的憑藉之一,這對於以圖像為主的美術更是如此。可以想見,《澳門藝術家叢書》的系統性和普遍性,必能為後來者留下回歸以來澳門文化面貌的一角。


    “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是百分之百“本地化”,近一年來展示的畫家作品,有的漸趨成熟,有的自成一格。參與,又或是將要參加的藝術家,他們的成長幾乎是有目共睹的;他們的藝術創作,與大衆步調相近,他們作品的題材,又離我們生活的社會甚近,處處予人親切感。有必要指出的是,緣於歷史的原因,一部分較年長畫家未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靠的是對藝術的滿腔熱情,勤奮創作,這幾乎是推廣計劃的特色之一。然而,更需表明的是,並不是所有曾就讀美術學院的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美術史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今的澳門畫壇亦是如此。當然,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作品固然帶有學院派的味道,風格嚴謹細膩,色與光的運用甚合規矩或程序,但非學院派卻沒有因此而失色,這個系列的展覽構成樸實而富變化的亮麗風景,確為澳門藝壇增添色彩!


    品味藝術品常常是通過有限的感知形象,感受到某些更深遠的東西,提高我們的心靈境界。澳門藝術家各具特色的作品,將成為作者與觀賞者心靈溝通的橋樑,顯露出作者的創作情趣與藝術修養,構成這個內容頗為豐富的“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正如《總序》指出的一樣,澳門基金會希望“藉着這套叢書的出版,能活躍本澳藝術創作氣氛,檢視目前的美術創作水平,深化藝術敎育,形塑文化城市形象,張揚城市的文化性格,並在喚起廣大市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與支持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翰    情


轉載自2012年10月9日澳門日報第E04版:視覺